這幾年的趨勢據說從分子料理轉到北歐風格,但其實我不太確定後者到底是甚麼
這間雖然說低調可開幕幾天之內網路上幾個有在看的blog都出現了,甚至連PTT都有某等級的帳號發文
感謝朋友的邀約趕趕流行,不過照片網路上很多了就沒拍
開胃菜小番茄的酸跟其他食材的鹹有搭起來,加上汁液味道豐富(有一點湯的鮮感)讓人很期待
可是生蘿蔔的味道讓第二盤很不協調,發酵的蘋果汁自然有酒釀味但也沒撐起干貝與煙燻海瓜子
特別在後兩者味道不夠強烈/大量下沒有主題
第三盤有比目魚緣側畫龍點睛,但是慈菇片差一點就太油,仿粿仔條這點沒有打動我
而且這兩盤的調味油不知為何都一閃即逝
麵包烤熱放在木盤上沾香氣ok、外皮有脆內裡有軟ok、三種沾醬ok
(那個煙燻奶油到底有沒有同時燻鮭魚仍沒結論,倒是啤酒奶油像咖啡
第四盤鴨心,就是個好吃的脆脆的鴨心(鴨心這東西再好吃也不會讓人想跟主廚致意吧我想…
倒是紅色系蔬菜的甜味持續性相當高,粉末的味道似乎不只是甜菜
第五盤海鱺,培根串起魚跟酸酸的醬汁(長輩說近似石蓮花,不然魚跟醬汁關聯性不高
招待的海膽品質可以,只是吃過更好地所以這邊就當作單純的過場
主菜牛肉有嫩,香氣稍弱(舒肥的你想怎樣…),洋蔥醬、小紅蘿蔔都好,味道飽滿豐富有層次
甜點口感上有點怪(米香沒有加糖所以不像平常的脆),味道尚可,冰的溫度會擋掉一部分的感官(原本的焦化奶油好像換成酸奶)
整體上燈光ok,音樂ok,之後要走bar+單點風應該很適合聊天(如果上菜節奏不要那麼慢的話...
我跟北歐不熟,只是單純的守舊的期待高潮迭起,或是味道豐富、飽滿有層次
不然單純的一樣兩樣食材就好,少即是多吧;
這一餐好幾道都放入過多定位不明的食材,之間關聯性低變得各自為政(如果是為了視覺倒認為捨本逐末
不是不好吃,相反的基本功有、單獨食材的處理可以看出用心,只是背後的邏輯與基本立足點不同導致歧異吧
突然有點想念延三或永康街的牛肉麵、布爾喬亞的麵、彼刻的玉米筍、美濃屋的醬油湯
那些或過於燙口、或過於年輕與蒼老的味道,單純而笨拙地向你樸實微笑
"Food is memory" "Food is memory"